让好习惯伴学生成长
2012-11-14 16:18:00   来源:   点击:

一根小小的柱子,一截细细的链子,能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吗?
答案是肯定的。
在印度和泰国,这种情景随处可见。那些驯象人,在大象小的时候,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,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。小象渐渐习惯后就不挣扎了,直到长成了大象,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,也不挣扎。小象是被链子绑住,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。可见,习惯的力量是多么强大。
曾经有记者问美国的金融巨头摩根:“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?”摩根回答:“性格。”记者又问:“资本和资金哪个更重要?”摩根再次强调:“资本比资金重要,但最重要的是性格。”
是的,性格决定命运,而播种习惯,却能收获性格。英国作家萨克雷如是说。
那么,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,让好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,让其终身受益呢?
一、榜样示范
古代“曾子烹彘”的故事被教育家们认为是教育儿童的典范。曾参与妻子带着儿子去集市,在集市上儿子哭闹不停,他的妻子告诉孩子如果不哭了,回家后就会有猪肉吃。等回到家,曾参拿起刀准备杀猪,妻子连忙阻止说:“我不过是哄着他玩罢了!”但曾参说:“孩子虽小,但不可以戏弄他,现在你对他说谎,将来他会照样对你说谎,如果母亲欺骗儿子,他会从此不信任你。”曾参最终还是把猪杀了,他言出必行、不失信于儿子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。这是做家长的言传身教。
我们做教师的,都会记得这样一句话: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身教胜于言传。要求学生养成书写认真、作业整洁的习惯,教师的板书就是最好的榜样。大扫除的时候,老师身先士卒,挥汗如雨,学生自然干得热火朝天,毫无怨言。热爱劳动、讲究卫生、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的教育也就孕育在其中了。
二、实践训练
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:“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有养成习惯的可能,重复的次数越多,动作也就越成熟。”这就是说,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于反复训练。
举个很小的例子。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,自控能力差,往往在上课铃打响后,不能安静下来,反而兴奋异常,激动过头。于是,我自编了一首儿歌:上课铃,叮铃铃,铃声就是集合令。进教室,书放好,安安静静坐下来,坐下来!让学生熟读成诵,并对照执行。刚开始几天,效果不错。可一段时间以后,孩子们又死灰复燃,故伎重演。怎么办呢?这次,我在上课铃打响后,静静地站在教室里,用手指头按住嘴唇,眼睛缓缓扫视全班,教室里也会慢慢安静下来。就这么一件小事,我们低年级的老师也要常常提醒,反复训练,久而久之,学生才能养成上课铃响,安静等待的习惯。
孩子年龄小,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可以理解。许多孩子嘴上说得头头是道,行动上却难以做到,“知”、“行”严重脱节。为此,必须加强对孩子行为的训练,为孩子创设反复实践的机会,使孩子在日常生活、交往、游乐、劳动等活动中,进行学习技能、习惯的训练,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,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练习,反复强化,直至最后形成自动化的行为,养成一种自然的习惯。
三、惩罚警示
有一个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的故事。有一次,女儿把一个漂亮的娃娃扔在草坪上,后来,当她回来找到娃娃的时候,发现它已经被狗咬破了。因此,她哭叫着把受损的娃娃拿到妈妈面前。威特夫人抱起了小娃娃,她轻轻地抚摸着它的“伤痕”,同情地说道:“唉,它真是太可怜了!”但是,她绝不说给女儿再买一个新的。
随着女儿渐渐长大,威特夫人谨记自己言行要保持一致,并且奖惩分明,力求为女儿做一个好的榜样,培养女儿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一天,女儿要到一个同学家去,母亲答应了,并规定她必须在十二点半以前回来,因为那天母女俩要去看电影。可是,女儿迟到了10分钟才到家。威特夫人并没有说什么,只是让女儿看了一下手表。女儿知道自己不对,低着头向妈妈道歉:“我错了。”吃完饭,女儿就赶紧换衣服。这时妈妈让女儿再看看表,说:“今天看不成电影了,因为时间来不及了。”女儿哭了,闹着让妈妈带她去,但妈妈并没有被她打动,只是说了一句“这真遗憾”。
“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。”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孩子行为的有效信号。聪明的威特夫人让女儿尝到不守信用的后果,用惩罚的方式纠正女儿不守时的毛病,效果显而易见,女儿健全的人格也在这种赏罚分明的环境中不断得到培养。
当然,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,一两天就可以养成的,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恒心。好的习惯一旦养成,可以让人终身受益,让人做事时,有如神助。而坏的习惯则像恶魔缠身,处处影响你的生活。所以,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,克服其不良的习惯,让好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。
Copyright(c) 2016 泰兴市元竹小学 主办
地址:泰兴市元竹镇致富西路3号 联系电话:0523-87886022
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复制、转载 技术支持:泰兴市星火信息技术中心